王秀臣

“當時有一個新舊對比的攝影展覽,我想到電視是個新事物,是老百姓最渴望的,就定瞭這個題兒。正好我有個從部隊轉業的朋友住在丈母娘傢,剛買瞭個12寸的黑白電視機,我就去瞭。等到晚上,節目還沒開始呢,左鄰右舍的就到傢裡來瞭,特別是孩子們,跟盼星星月亮似的,於是就有瞭這張照片。”薛傢璽笑著回憶說:“當時我傢還沒有電視呢,我這個朋友夠意思,把電視借瞭一個月給我,讓我傢裡的也都開瞭開眼界。”

這張照片從它拍攝至今,已經走訪瞭全球50多個國傢,張凱順說:“中國圖片社當時選瞭一批反映中國改革開放情況的攝影作品到世界各地去展覽,我的這張有幸入選瞭。”

圍觀“動物大遷徙”

展出瞭10張老照片

來看看老照片背後的故事

“那天,我和往常一樣背著攝影器材,想找尋人文生活的樂趣和居民生活的新聞。8時左右,我來到瞭中山區春海街道十一委的居民區。看到一座簡陋的小房探出一支黑膠皮水管,水慢慢流進下面排著長龍的水桶裡,還有好多居民手提肩挑地趕來。”高維恩說:“一位等水的老哥告訴我,他們這兒200多戶人傢,共用1個供水點,供水時間隻有上午8時到10時,下午4時到6時,過點就沒水。每天打水排長龍,挑一擔水要等1個多小時,雙職工傢吃水就更難瞭。”

據刁丕仁介紹,那時候的彩色膠卷都是限量供應。當時隨份子,不去的隨2元,去吃飯的隨5元,可就這一張彩色照片的成本在當時就得1元多錢,而且在1980年,全大連還隻有一傢彩擴中心。

吃水真的這麼難嗎?高台中抽化糞池維恩用鏡頭記錄下瞭這一有些辛酸的瞬間,並於同月29日發表於《遼寧日報》。

“那時雖然已經是三四月份瞭,卻下瞭罕見的一場大雪。那台中清化糞池一天,我跑遍瞭大連的各個角落,褲子濕到瞭大腿跟。”說起拍攝當天的事兒,張凱順記憶猶新:“我一開始想拍雪中的大連,可很快發現思路不對,看著街上的人們,我想到用鏡頭見證開始不久的改革開放的合理性,而這張在大商南門附近拍攝的照片正是最佳的無言證明。”

走訪瞭50多個國傢

“上過月球的相機”

“我們用鏡頭記錄時代,在按下快門的那一刻,就把時間定格瞭,每一個靜謐的時光都是一首動人的歌。

郝華臣

尚占

高維恩

當時,王大斌還拍攝瞭學車、針炙、商演等多個選題,用照片來記錄時代的脈搏。

張凱順

這張在中山路拍攝的市民歡慶十一大勝利召開的舊照是整個展覽中時間最早的一張照片。“那是在1977年,是我進電視臺的第二年。”郝華臣說。

王秀臣自從事攝影後就相機不離身,就怕錯過值得記錄的瞬間。“我那時下班騎自行車接孩子,每天都能路過這個甘井子百貨附近最大的小書攤,以前都是人來人往的,也沒有太大的感觸,”王秀臣說:“可那天正下著雨,本來想快點趕路的我看見那在冒雨看小人書的孩子,一下子感覺就上來瞭,才抓拍到這麼一張。”

難得一見的色彩

曹新文

“城市印記影像——

小編帶大傢

鄒士倫

這張反映動物園喬遷盛況的照片是鄒士倫費瞭大氣力拍的。“當時是專門跑去拍這一重大事件的,那絕對是人山人海,盛況空前,可是一開始紮在人堆裡,就是沒找到感覺,”鄒士倫說:“為瞭找到高點,我爬上瞭當時建在人民廣場右側的公安大樓的最頂層,那叫一個累。那地方平時沒人去,還弄瞭我一頭一身的灰。不過幸好我當時在《公安報》工作,不然想上還上不去呢!”

正是因為鄒士倫的“特殊身份”,這才有瞭照片裡讓人如此震憾的場面。

作為土生土長的金州人,薛傢璽對於傢鄉情懷深遠,幾十年裡,他用鏡頭記錄著金州的變遷。對於1978年拍攝的《電視進農傢》這張照片,薛傢璽印象深刻。

在職求學的火熱年代

上世紀70年代末,高等教育百廢待興,人才斷層催生瞭人們對知識、學歷文憑的群體性追求。鄧小平同志在考察過英國的遠程教育之後,毅然決定在國內創辦廣播電視大學,用遠程教育填補高等教育的空白。

而尚占既是這一社會變化的記錄者,也是親歷者。“當時有包括‘電大’在內的5‘大’,都是為在職人員提供學習機會而設立的。人們學習願望強烈,單位也鼓勵,常常一學就是一下午。”尚占說:“這張上‘電大’輔導課的照片是1984年在人民文化宮拍攝的,主會場在沈陽,舞臺邊上擺瞭整整一圈的收音機,整個會場坐得連個下腳的地方都沒有。”

改革開放以來大連紀實攝影聯展”

休閑勝地的“編外照”

“這張照片是1984年7月30日8時左右拍的,”曹新文對這張“編外照”記得清楚:“我本來是去給別人拍照的。”

原來,那天是曹新文單位裡的老領導,讓他幫著給孩子在中山廣場拍幾張照片,他在等待的過程中,看到瞭鑄鐵長椅上齊刷刷一排休息的老人。“我隻拍瞭3張,那次我就帶瞭1個膠卷,不舍得啊。”曹新文說:“那時候不像現在到處有休閑的地方,在當時,中山廣場是主要的娛樂休閑集散地之一。”

刁丕仁

薛傢璽

作為“專業人士”,刁丕仁沒少給人拍“婚照”。“這張照片是1980年1月8日拍攝的,”刁丕仁說:“我剛好在門口,一回身兒看到新郞新娘在說悄悄話,就抓拍到瞭。後面的帆佈棚就是大廚做婚宴的地方。”

搬到傢裡的電影院

高維恩留存瞭記錄大連變化的老照片數千幅。而這幅拍攝於1982年10月10日8時30分的《吃水難》更體現瞭他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的敏感。

【風從海上來·改革進行時】那年那月的大連:講述老照片背後的故事 國內 煙臺新聞網 膠東在線 國傢批準的重點新聞網站

曾經的“讀圖”時代

當時,郝華臣負責全部圖片新聞的采編工作,每天都要騎著自行車滿大街地跑。“那時候電視臺還沒有攝像機,圖片新聞每隔一天就要播出一次,工作量很重,可是看到自己的片子上瞭電視,心裡就高興。後來臺裡專門給我配瞭一輛三輪摩托車,才不那麼辛苦。”郝華臣笑著說:“剛去臺裡的時候,攝影設備不過關,通過市計委批準,我去上海買瞭一臺德國產的相機,是美國帶著上過月球的牌子,整整3萬元。這張歡慶十一大的照片應該就是用這臺相機拍攝的。”

1986年,王秀臣帶著這張照片參加瞭全國大型攝影比賽“十年一瞬”,得到瞭一等獎。而到上世紀90年代初,這種街頭借書攤基本上就看不到瞭。

王大斌

大排長龍的秋菜市場

“這是我的一個選題,從地域風情的角度反映北方的風貌,當時在臺灣、香港的媒體都發表過。”王大斌說。

儲秋菜這個台中化糞池鑽孔價格選題,王大斌連著拍瞭3年。“那時候是政府行為,生產、收購和供應還在實行指令性計劃,經常會出現供需關系不平衡的問題。所以老百姓為瞭買到菜、買到好菜,每年都把搶購秋菜當件大事兒來辦。”王大斌笑著說:“進入市場經濟以後,排隊買秋菜的歷史終結瞭。”

600人用一個水龍頭

來源:大連日報

作者:大觀新聞大連日報記者凌鳳

台中抽水肥


00E3A4377CD7B5E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enotheacecmoi 的頭像
    tenotheacecmoi

    tenotheacecmoi的部落格

    tenotheacecmo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